Sapere Aude


1.思考的武器

①定义概念②提取命题③分析论证

2.命题的定义和提取

命题:在内容上是针对某一论题的主张或观点,在形式上是陈述句,非真即假

提取命题的方法:①确定论题:由语境和上下文确定论题;②排除干扰:提取关键信息,排除干扰的语气词、修辞等

3.评价命题

评价命题好坏的维度:①是否为真②是否清晰明确(语义是否有歧义:词汇/指称/句法/范围模糊)③命题间的联结

4.命题的类型

4.1简单命题

最基本的命题,不包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命题

直言命题/性质命题:判断某个对象具有什么性质

关系命题:判断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,关系命题可以改写成直言命题(A和B是同学→A是B的同学)

判定简单命题的真假:借助韦恩图

4.2复合命题

由简单命题用联结词联结而成的命题

负命题:对某个命题的否定

联言/合取命题(逻辑与运算):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命题

选言/析取命题(逻辑或运算):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复合命题(相容选言在前述基础上允许多种可能情况同时存在)

假言/条件命题(充分、必要、充要):陈述一种事物的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的条件的复合命题

判定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:

判定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:同真/同假时为真

5.论证的提取及图示

5.1论证提取的步骤

①通读论证,找出前提或结论的提示词,排除无逻辑关联的陈述,依序用数字标出命题

②区分前提和结论,寻找隐藏前提,辨别论证结构类型

③用箭头表示“作为……的依据”,绘出表示论证支撑关系的图表

5.2隐藏假设

隐藏前提的特点:

①很常见

②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,是人们的共识

③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,可被用来误导他人或隐瞒论证缺陷

隐藏前提与论证的关系:

①发现隐藏前提助于理解论证

②攻击隐藏前提以反驳论证

③完善隐藏前提以改善论证

寻找隐藏假设的思路:

①坚持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的鸿沟

②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哪些想法

③了解对方的背景是否使其持有价值倾向

④将自己置于相反的立场

隐藏假设的两种类型:

存在性假设:对于论述中被隐藏的前提,可进行是与否的回答,若回答为肯定,其陈述或问题才有意义

“怎样才能劝说我朋友考公务员有个铁饭碗,而不是误入歧途去民营公司工作”

[Yes/No] 考公务员有个铁饭碗(隐藏假设)

[Yes/No] 去民营公司工作时误入歧途(隐藏假设)

[Yes/No] 需要劝吗?(隐藏假设)

[上述均为Yes] 怎么劝说?

连续性假设:对于论述中已假定的因果关系,只有在其因果关系为真时,其陈述或问题才成立

“公立小学老师的工资都快要不足以养活自己了,政府必须停止把我们纳税人的钱花在没用的景观建筑上”

公立小学老师的工资快要不足以养活自己了

[Yes/No] 公立小学的老师的工资时由政府发放的(隐藏假设)

[Yes/No] 政府花的时纳税人的钱(隐藏假设)

政府把钱花在了景观建筑上

[Yes/No] 景观建筑时没用的(隐藏假设)

[If…then] 政府如果不在景观建筑上的钱,就会把钱发给公立小学老师上(隐藏假设)

景观建筑和老师的工资彼此互斥(隐藏假设)

政府必须停止在景观建筑上花钱

有隐藏假设的命题未必是错误的,识别隐藏假设的能力是用来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,而不是用来制造问题的

6.论证的形式化

6.1直言论证的形式化

6.2判断直言论证的有效性

方法:

①平行论证:运用已有的论证推理形式来推导,替换(用于替换的前提需为真)其他正确的前提条件,检验是否可能产生错误的结论

②韦恩图

6.3复合命题论证的形式化

6.4判断复合命题论证的有效性

推理规则:

①肯定前件式

P1:如果A住在北京,那么A住在中国

P2:A住在北京

C:A住在中国 √

②否定后件式

P1:如果A住在北京,那么A住在中国

P2:A不住在中国

C:A不住在北京 √

③假言三段论

p → q,q → r ├ p → r

P1:如果A住在朝阳区,那么A住在北京

P2:如果A住在北京,那么A住在中国

C:如果A住在朝阳区,那么A住在北京,那么A住在中国

④析取三段论

p ∨ q,┐p ├ q

P1:要么A住在北京,要么A住在南京

P2:A不住在北京

C:A住在南京

常见谬误:

①否定前项

p → q, ┐p ├ ┐q

P1:如果A住在北京,那么A住在中国

P2:A不住在北京

C:A不住在中国 ×

②肯定后项

p → q, q ├ p

P1:如果A住在北京,那么A住在中国

P2:A住在中国

C:A住在北京 ×

“错误的推理形式被证明是正确的”的现象产生的原因:习惯用“如果……那么……”的表达形式,而忽略“当且仅当”的词汇限定,造成表述实际上为充要条件而自认为是充分条件的误判

对比:①如果A住在北京,那么A住在中国(充分非必要);②如果今天是星期五,那么明天是星期六(充分必要)

7.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

7.1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定义及特点

演绎推理: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,其前提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规律,结论则是该普遍规律的一个例子,演绎推理是一种“必然的得出”,即如果推理的前提为真,结论也必然绝对为真

归纳推理: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,其前提是个例,结论则是根据概率存在的普遍规律,归纳推理不是一种“必然的得出”,即如果推理的前提为真,结论并不必然为真,换言之,归纳推理不能带来确定性

7.2演绎推理的有效性与归纳推理的强弱

演绎推理的有效性:符合推理规则(肯定前件式,否定后件式,假言三段论,析取三段论)

归纳推理的强弱:

①简单枚举归纳:从有限的个体的性质推理到一切同类的事物都具有这个性质,事实越多,根据越充分,推理就越强,结论的可信度就越高

②诉诸权威归纳:其可信度取决于权威的专业性及引用的正误,及该权威是否是该领域的专家,该引用是否被错误引用或无中生有

③类比归纳:其可信度取决于类比的两者(A与B)的相似性为判断其一(A)具有某种性质(P)提供了多大程度的支持

④统计归纳:其强弱评价考虑的因素常有前提的可靠性和相关性、样本的代表性、样本数量、调查方式及计算标准和解释

⑤科学归纳:对因果关系的判断,通过归纳找出原因,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(穆勒五法)有求同法、求异法、求同求异法、剩余法、共变法

求同法:其他要素不尽相同,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要素,导致共同的现象发生,那么该共同要素(可能)是原因

推理形式:

如果ABC和Y共同出现

如果ADE和Y共同出现

……

那么,A是Y的原因

求异法:其他要素相同,若某要素存在则结果一致,若某要素不存在则结果不一致,那么该要素(可能)是原因

推理形式:

如果ABC和Y共同出现

如果BC和Y没有共同出现

……

那么,A是Y的原因

求同求异法:如果某个被考察现象出现的各个场合(正事例组)只有一个共同的因素;而这个被考察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(负事例组)都没有这个共同因素,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(可能)是某被考察现象的原因

推理形式:

如果ABC和Y共同出现

如果ADE和Y共同出现

如果BC和Y没有共同出现

如果DE和Y没有共同出现

那么,A是Y的原因

剩余法:结果中有一部分不能被已知的因果关系所解释,则剩余的要素可能作为未被解释部分的原因

推理形式:

如果ABC和KY共同出现

已知BC是K出现的原因

那么,A是Y的原因

共变法:其他要素相同,只有一个要素发生变化,而结果发生变化,那么该要素(可能)是原因

推理形式:

如果ABC和KY共同出现

如果A变化Y也跟着变化

……

那么,A是Y的原因

因果判断具有复杂性,警觉相关未必是因果,因果是否倒置了?存在共同原因吗?因果是否为偶然情况?

8.思考模型之终极三问与机会成本

8.1是何——凡事先定义

定义(Definition)=类属(Genus)+差异(Differentia)

类属:一整类且拥有子类的事物

Genus: A genus is a class of things regarded as having various subcategories (its species).

差异:某种能够区分同一类属中不同概念的属性

Differentia: A differentia is a property that differentiates a concept from other species within the same genus.

市场经济:一种由供需关系创造的价格信号来引导关于投资、生产和分配决策的经济系统。

(A market economy is a economic system in which the decisions regarding investment,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are guided by the price signals created by the forces of supply and demand.)

​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系统(类属)

​ 在这个系统中,有关投资、生产和分配的决策由价格信号引导(差异)

​ 该价格信号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(差异)

积极角度为何定义——严谨定义的三个功能

①陈述分类标准:寻找共性或类属

②厘清概念间的关系:关注特性或差异

③浓缩知识:提取更高级的抽象概念(临界知识),节省沟通成本和认知资源

消极角度为何定义——不得不定义的三个原因

①汉语的缺憾:不发达的定语(定语的冗长性使得汉语母语者较难下意识思考类属问题)

②不是定义的定义:“A是B”有两种情况即A=B或A<B(易将价值判断、个例、断言等当成定义)

③范畴错误:“实际上A∈U,B∈U,展现出来却是A∈C,B∈D”或“实际上A∈C,B∈D,展现出来确是A∈U,B∈U”(易将同一概念归于不同的范畴,或将不同的概念归于同一范畴,从而使讨论驴唇不对马嘴)

Category Mistake: a semantic or ontological error in which things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category are presented as if they belong to a different category, or, alternatively, a property as ascribed to a thing that could not possibly have that property.

① A visitor went to Oxford. The visitor, upon viewing the colleges and library, reportedly inquired “But where is the University?”

​ colleges & library ∈ Physical infrastructure

​ university ∈ Institution

②“学哲学、历史学、社会学、美学没用”

“没用”:“不会用”(能力),“不能用”(可能性)

8.2为何——因何(溯源)为何(靶定)

①动机与结果未必一致——“好心办坏事”

②相关性≠因果性——“因果倒置”、“同因多果”、“互为因果”、“纯属巧合”

归纳与演绎,寻找真正的因果性以修正动机与结果的不一致性

8.3机会成本

机会成本:决策时面临的多项选择中,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项

思考:真正的机会成本?

经济租:在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取的收入中,超过该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(收入-机会成本)

增加经济租的办法:①扩大收益②降低机会成本(在①中顺手消灭机会成本)

9.认知偏误

认知偏误列表——理解认知偏误不是为了完全规避,而是为了警觉思考

9.1合取谬误(Conjunction Fallacy)[Thinking]

合取谬误:认为多重条件“甲且乙”比单条件“甲”更可能发生的认知偏误,是一种几率谬误,即认为P(A&B)>P(A) and/or P(B)

9.2基础概率偏差(Base-rate Neglect)[Thinking]

基础概率偏差:因不明统计学上的基本比率导致的推论谬误,是一种几率谬误,由于只关注针对性的资讯,忽略一般性的资讯(基本比率),而导致不恰当的认知

例如:当有人说“他看到的UFO是蓝色的”,UFO确实是蓝色的概率为0.12/(0.17+0.12)

9.3框架效应(Framing Effect)[Thinking]

框架效应:面对同一个的问题,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后,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较有利或顺耳的描述作为方案。当以获利的方式提问时,人们倾向于避免风险;当以损失的方式提问时,人们倾向于冒风险

例如:“有十分之九的成功率”和“有十分之一的失败率”,“二选一,情景一:①直接获利800;②85%概率获利1000或15%概率收益为零;情景二:①直接亏损800;②85%概率亏损1000或15%概率不亏损,选择②的在情景二下的会多于情景一下的”

9.4确认偏误(Confirmation Bias)[Thinking]

确认偏误:个人选择性地回忆、搜集有利细节,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,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设的趋势,源于人内心趋于“证实”而非“证伪”的心理

9.5相关错觉(Illusory Correlation)[Thinking]

相关错觉:认为两件事应该有关系时,便会在检视经验与数据时觉得它们经常一起发生,即使它们一起发生纯粹是随机现象

9.6控制错觉(Illusion of Control)[Thinking]

控制错觉:高估自己对外在事件的影响力,认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响,但实际上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,例如觉得若自己考试前穿耐特的鞋子,考的成绩会更好,即当认为自己有控制某事物的可能性时,将这种感觉放大后产生了“只要我做了某事,我就能控制得到想要的结果”的错觉

9.7华生选择(Wason Selection Task)[Thinking]

华生选择:个人倾向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事物,易放弃理性思考而附于直觉进行选择

9.8代表性偏差(Representativeness)[Judging]

代表性偏差:个人趋向于将事物划分为有代表性特征的几类,进而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,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(根据相似性判断可能性),例如,高考数学卷中的最后得数不会太复杂不常见;这个人白白胖胖的,应该很宅;抛硬币,更倾向于其结果是“正反反正反正”而非“正正正反反反”,因认为后者结果过于规律,其更不容易符合随机抛硬币的结果

9.9可用性偏差(Availability)[Judging]

可用性偏差:做判断时,倾向于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,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,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,即“XXX,限制了我的想象力”

9.10锚定效应(Anchoring Effect)[Judging]

锚定效应:为不熟悉事物估值时,会把熟悉的类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触到的无关数值当做“锚”,估出来的数值会大大倾向“锚”,例如,两家店售卖一模一样的商品,标价也相同,但在陈列时,若一家店让消费者先看到价格便宜的商品,另一家为贵的商品,则消费者会认为前者较后者更平民价

9.11光环效应(Halo Effect)[Judging]

光环效应: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,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,即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,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,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

9.12过度自信(Overconfidence)[Judging]

过度自信:过度相信自己回答、决策、判断的正确性

9.13启示效应(Revelation Effect)[Memory]

启示效应:情景记忆中的强化现象,即在给予简单认知任务的刺激后,人更有可能在记忆判断时进行积极反应

9.14言语遮蔽效应(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)[Memory]

言语遮蔽效应:语词化描述对非语言认知的阻碍效应,例如你喝了一杯茶,而你并不了解这杯茶,当有人告诉你,这杯茶是好茶,于是你开始回想起喝茶时好的感受,觉得这确实是一杯好茶

9.15联想记忆错觉(Associative Memory Illusions)[Memory]

联想记忆错觉:人错误地记忆了没有发生的事件,而这些事件往往与一些已发生的事件有关,即记忆并不都是靠谱的

9.16后视偏差(Hindsight Bias)[Memory]

后视偏差:又称后见之明偏误,指当人们得知某一事件结果后,夸大原先对这一事件的猜测的倾向,俗称“事后诸葛亮”